鬼吹灯

字:
关灯 护眼
鬼吹灯 > 大清:第一廉官 > 第8章 回家路

第8章 回家路

    第08章 回家路


    通海罪一案宣告结束后,于文宏并未因此松懈。他深知,要真正改变福建的官场风气,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于是,他开始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心声。


    在福州城的茶馆里,听商贩们抱怨衙役的敲诈;在渔村的码头上,听渔民诉说官吏的盘剥。


    为了彻底改变福建省现状,发布了《简讼省刑檄》。


    檄文中明确提出:"百姓间的细小纷争,如邻里口角、田界之争,皆应以调解为主,不得滥准拘审、扰民妨工。"他特别强调,"凡必须审理之案,当平心照律、遵例剖决,判决应准确、简洁。苛酷淫刑、草菅民命者,必严惩不贷!"


    对于那些勾结地方奸恶势力残害百姓的官府小吏,于文宏称之为"衙蠹之害"。


    他在《严戢衙蠹檄》中痛斥:"衙役犯赃,首严公令。本司法纪攸司,剔蠹除奸尤为急务!"他亲自微服私访,查实其行迹。一次,他假扮成商人,亲眼目睹一名衙役向渔民索贿。次日,那名衙役就被当众杖责,革职查办。


    在《申饬差扰檄》中,他更是言辞犀利:"衙蠹肆害,法所必诛!本司总持风纪,首以除蠹安民为事,岂容狐辈假威,公行无忌!"他明确规定,执法人员不得无故出差,出差者不得借故索要贿赂、不得咆哮恣肆。违者,轻则杖责,重则革职。


    针对臬司衙门记录审案过程的"招由"往往庞杂舛误的情况,于文宏颁布《申饬招格檄》。他亲自示范,规定"招由"必须遵循一定格式:"记录涉案赃款,要首列原款,次列前次审讯问答口供,然后空数行,供按察使亲自审讯记录。"他还特别强调,"誊抄'招由',必须简明,不得繁冗。"


    为了提高官差的办案效率,于文宏想出了一个妙招——设立木签。他将所办事件写于木签上下发,木签一到,必须按着规定期限办理并及时回复。


    一次,一名知府接到木签后置若罔闻,结果被于文宏差人锁拿,当众杖责,并在全省通报。


    此事震动福建官场,再无人敢玩忽职守。


    在于文宏的大力整治之下,整个福建省官场风气发生了巨大改变。


    臬司衙门内,官吏们再不敢徇私枉法;民间,百姓们终于可以安居乐业。


    就连康亲王杰书也不得不承认:"于文宏这一套,真是让本王大开眼界。"


    整个福建,终于重现了清明气象。


    一日,于文宏正在福州城的街巷间走访,忽然被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拦住去路。


    老人颤巍巍地开口:"于大人......"说着便要双膝跪地。


    于文宏急忙伸手扶住老人:"老人家不必多礼,您有何事尽管说来。"他注意到老人布满老茧的手上,还留着被绳索勒过的痕迹。


    老人颤抖着双手,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大人,我想回家......"话未说完,泪水便顺着皱纹纵横的脸颊滑落。


    于文宏心中一酸,拉着老人走到一旁的台阶并肩坐下:"老人家,您慢慢说。"


    老人声音哽咽:"那年耿精忠起兵反叛,他们闯进我们村子,把年轻力壮的都抓走了......"老人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我儿子、儿媳都被掳走,只剩下我和小孙子......"


    当年耿精忠叛乱时,确实劫掠了大量浙江、江西人口。清军平叛后,将老弱丢弃,强壮者没为奴婢,幼小儿童则流浪乞讨。


    "老人家,您家在哪里?"于文宏轻声问道。


    "江西......"老人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大人,我听说您是'于青天',求求您......"


    于文宏略有所思地点点头:“老人家您放心,此事本官定会想法解决。”


    回到衙门后,他立即召集卢玉堂、路玉阳和孙海等人商议此事。


    "大人,此事非同小可。"卢玉堂皱眉道,"送他们回家的银两少说也要数千两,如果要将那些奴婢赎回来,所需更多。况且,这并非您的管辖范围......"


    路玉阳也附和道:"是啊大人,我们上哪能弄到这么多银两呢?"


    于文宏却摇摇头,目光坚定:"他们本就是耿精忠等人强迫而来,如今却有家不能回,心中该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既然老人家找到我,那这件事就要管一管。"


    次日,于文宏在府中设宴,邀请了福建省内几位富商。席间,他详细说明了情况,言辞恳切:"诸位都是福建的栋梁,若能慷慨解囊,助这些可怜人回家,必能积德行善,福泽子孙。"


    话音刚落,一位富商便站起身:"就凭于大人的名声,我也愿意帮助。这样吧,我捐白银二千两。"


    另一人也不甘示弱:"大人,我也捐白银二千两。"


    一时间,席间众人纷纷响应。


    一顿饭的功夫,于文宏便募集到数万两白银。


    当天下午,按察司衙门外便聚集了数百名老弱之人。他们衣衫褴褛,却个个眼中含泪。


    于文宏命人备好干粮、衣物,发放回家盘缠。


    临行前,这些老弱之人齐刷刷跪在衙门外,高声喊道:"谢于大人!谢于大人!"


    于文宏满含热泪,一一将他们搀扶起来:"诸位乡亲,于某知道大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一路保重啊!"


    "于大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紧紧握住他的手,"您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一支支车队、一艘艘船只,载着离家数年的人们,缓缓驶向归途。车轮碾过青石板路的声音,船桨划破水面的声响,交织成一曲动人的归乡曲。


    于文宏目送最后一批人踏上旅程,微风拂过他斑白的鬓角,带来咸腥的气息。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四处募捐银两,一边替那些被没为奴婢的可怜人赎身。


    "大人,这是今日募得的银两。"路玉阳捧着账册走来,脸上带着疲惫却欣慰的笑容,"城南米商捐了五百两,城北布庄捐了三百两......"


    于文宏接过账册,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数字上扫过:"好,明日就去赎人。"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依然坚定。


    每当凑够一批人,他便亲自送他们上路。有时是车队,有时是船只。看着那些重获自由的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对于那些不能立即回家的孩童,于文宏将他们暂时安置在自己家中。每天清晨,他都会被孩子们的欢笑声唤醒。


    用早饭时,总有几个胆大的孩子围在他身边,眼巴巴地望着他手中的果子。


    "大人,我也要!"一个小女孩踮着脚尖,伸出小手。


    于文宏笑着将果子递给她:"慢些吃,别噎着。"


    渐渐地,他的府邸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每当凑够一船人,他便命人备好干粮,将这些孩子送回父母亲戚家中。


    临行前,孩子们总会依依不舍地拉着他的衣袖:"大人,我们还能再见到您吗?"


    "当然能。"于文宏蹲下身,轻轻擦去孩子脸上的泪水,"等你们回到家乡,一定要好好孝顺爹娘,好好读书。"


    送走一批又一批孩子,于文宏的府邸却从未冷清过。新的孩子不断被送来,他的身边永远环绕着欢声笑语。


    有人劝他不必如此辛苦,他却笑着摇摇头。


    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或许改变不了整个世道,但至少能让一些人重获新生。


    这就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星期五谈个恋爱吧 绑定气运,我镇守人族能看见提示 村上无探戈 漫界暴君 斗破:我能将万物无限升级 漫威之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