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陵在家修养了几日,便收拾收拾包袱,跟随商队去扬州府了,仪征县就在长江边上,走水路非常方便,顺流而下。
沈陵根据文先生给的地址,找到了仪征县下面的青山镇,在镇上,他报上文先生的名号就有人知道了,给他指了路。
他敲响文家的门,门人告诉他:「老爷不在家,出门游历了。」
沈陵有些失落:「你可知先生多久回来。」
「这我们做下人的哪里会知道,老爷都是随心所欲的,想什么时候走就走,想什么时候回就回,不过啊,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一个月……沈陵苦笑,暂时只能在当地住下来了,隔几日便来文家造访,第二回 文先生还是不在,沈陵以为自己要三顾茅庐了,没想到第三回还是不在,这文家的下人都认得他了。
他在青山镇住了十来天,终于文先生回来了,他和门人熟识之后,买通了门人,让他给他报个信,门人久居乡下,早听闻高门大户的门人都有私钱,不想他有生之年竟也能得这私钱,喜不胜收,满口应下。
这不,文先生刚回来,沈陵就收到了消息,敢忙上文家,生怕他晚一步,文先生又走了。
这第四回 ,他可算是见着了!
文常敬黑瘦了一些,坐厅堂之上,道:「听闻你近日一直在等我,怎么从建康府跑到这儿来了。」
沈陵咧着嘴笑,露出洁白的牙齿:「晚辈近日放了消暑假,上回先生同晚辈讲得犁地耙的事儿,晚辈有了眉目,想同先生探讨探讨。」
「那你书信过来不就行了,何必亲自跑这一趟。」文常敬吹着茶,手指点着茶杯。
沈陵道:「晚辈觉得亲自过来更好一些,还能帮一帮先生。」
文常敬侧目,沈陵佯装镇定,可这耳朵还是忍不住红了起来。
文常敬笑:「你瞧瞧你,说谎都不会。」
沈陵彻底红了脸,讷讷道:「晚辈想跟着先生做学问。」
文常敬放下茶盏道:「你跟着我能做出什么学问?你瞧瞧我如今就是一农夫,不是在田里就四处走,你好好的府学不上,跟着我能干嘛。再说,你晓得我是谁吗?你还是个秀才,指不定我连秀才也不是呢?」
沈陵屁股挪了挪,他的回话在反覆,半晌才道:「晚辈原本是想问先生的身份,可晚辈觉得知晓了又能如何,我要的不是先生的身份,是先生的学识,不管先生是何等身份,晚辈都觉得先生是晚辈值得学习的。学问不仅在书本,更多的在生活中,跟着先生,不管是做农工之事,还是四处游走,我都能学到很多。更重要的是,我同先生志同道合,我想学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经世致用的学识。」
文常敬盯着他看了一会儿,忽然扬声说道:「老李,收拾一间客房出来!」
第58章
沈陵在文家住了下来,他没有见到过文家的后辈, 文家的下人也很少, 除了照顾文常敬生活起居的几个僕人,便没有多余的下人了。
他跟着文先生, 每日早上, 文先生会去看看他的田地,先生开闢了一块小田地, 自己种一些菜,他的番茄就种在里面。
沈陵来了以后, 除了跟着文先生下地,天最热的时候就在屋里读书, 文先生指点他读书可真是不留情面, 沈陵又像是回到了初入府学的状态,每天都有学不完的东西, 先生还嫌弃他的字,给了一本字帖。
沈陵以前买到的字帖肯定是不如这些珍藏的,他这些年的字长进都不是很大,尤其是楷书,像是碰到了顶。
文家的下人都很喜欢他, 家里的僕人大部分都是老人,管家姓吴,大家都叫他吴伯, 吴伯人很和尚, 经常会问他想吃什么, 沈陵一开始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吃住都在人家这儿了,如何还好意思做要求。
吴伯道:「沈少爷千万别这么想,我们啊,都很高兴你能来,你瞧瞧我们这儿都是一帮老傢伙,牙口不好,和你们年轻人吃的不一样,咱们家很多年没来孩子了。」
沈陵听着都有些辛酸,想问吴伯,文先生的妻儿呢,又怕打听到的不太好。
谁知吴伯说道:「若夫人在这儿,看到你肯定也很高兴的,夫人今年去京城照顾三小姐了,老爷不爱去京城,一个人正好可以出去转,若夫人在家便没得这般自由了。」
沈陵松了口气,那就好那就好。
他在文家的日子也不比在家差,除了见不到亲人,吃得还更好了,文先生对吃的要求很高,沈陵跟着也享福。
先生虽未言明有没有收他做学生,但沈陵知道他这是在考验他。这些日子,他跟着文先生下地做做农务,偶尔还会做些木活,先生的兴趣广泛,沈陵也不怕辛劳,他还挺喜欢做木活的,先生改良了犁地的耙子,懂得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沈陵也积极给他提了很多意见,嘿嘿不是他自夸,在做这种东西,他比别人都有金手指。
白天最炎热的一段时日就是文先生授课的时候,文先生的书屋做得很巧妙,窗户一开,那穿堂风就吹进来了,凉爽得很。
沈陵做功课的时候,文先生就躺那摇椅上昏昏欲睡,舒坦得不行。
他来这儿一个多月的时候,沈陵想了想得回建康府一趟,他上回寄了一封家书回去,这月余未回去,家中肯定惦念得紧。
沈陵便向文常敬提出归家的想法:「先生,过几日我需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