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1年,郭守敬再回到水利工作上。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议在通州和大都之间开凿运河。
此前,通州到大都,陆运官粮,赶上绵绵秋雨,牲口累死不计其数。第二年春天,工程开工了,到1293年秋天,水利工程完工,从前那种苦烈的情景再看不到了。忽必烈从上都回到大都,过积水潭的时候,见舟船遮蔽了水面,大喜,于是把这段工程命名为通惠河。
“郭守敬主持北京水政时期,奠定了今天北京水利的格局”。这是今天的人们对郭守敬当年工作成果的中肯评价。而我们还知道,对当时首都的水利规划,郭守敬还有更大的设想,他设想引到更多的水,能使舟船环城往来。但这个设想他没有实现。
是“神风”还是“豆腐渣”战舰救了日本?
忽必烈也是中国历史上向外出兵扩张的皇帝。他两次出兵攻打日本,并出兵侵入安南、占城、爪哇、缅甸等国。直至元成宗即位,下诏罢征南之役始结束,并由此转入商业、文化交往。
1274年,忽必烈以忻都、洪茶丘和范文虎为征东行省右丞,李庭为左丞,率领一支由9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东征日本,元军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很多辉煌战果。后又因天气恶劣被迫撤退,最终遭遇“神风”全军覆没。
井上靖这样记载:蒙古于“公元1274年10月初,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侵入肥前松浦郡……使日军处于不利,不得不暂时退却到大宰府附近。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元舰沉没两百余只,所余元军撤退,日本才免于难。”
颱风乍起之时,当时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后,颱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日本史书则称之为“文水之役”。
第二天一大早,日军在大宰府水城列阵,但不见元军进攻,派出侦察人员始知博多海面已无元军船只,元军撤退了。
第五部分:从流浪汉到开国皇帝的宋太祖
不能不说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6)
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附军10万人组成一支大军二次东征日本。元军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4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9000艘,从庆元、定海启航”。高丽国王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名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处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
元军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两个月之后,一场巨大的颱风袭击了库树海岸,蒙古军再次企图撤入海上,但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
“在此次颱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颱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次年,派水、陆军远攻占城(今越南南部)。
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的元世祖忽必烈远征日本却始终未果,于是在日本流传着这样的传说:是“神灵之风”(神风)两度将日本从蒙古人手中解救出来。此后数百年中,日本人一直对神风顶礼膜拜,兴起了大规模拜神的活动。此后“神风”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公元1945年。然而,对蒙古战舰的考证却否定了这个传奇。近期发表在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的一项考古新发现指出:拙劣的设计和造船技艺是导致蒙古舰队失败的主要原因。
虽然古代文献中确有关于1281年日本颱风的记载,但根据现存证据,研究人员无法判断出那场风暴的强度,以及风暴与蒙古舰队的沉没究竟有多大关系。
美国考古学家兰德尔·佐佐木对1981年从高岛附近打捞上来的700多块蒙古战舰残骸进行了仔细研究和分析,发现蒙古战舰粗制滥造,质量低劣。“蒙古战舰龙骨上的铆钉过于密集,甚至在同一个地方有五六个铆钉。这说明这些材料在造船时曾反覆使用,而且许多龙骨本身质量就很低劣。至于蒙古军队的舰船设计,据记载大多是平底河船,并不适于航海。迄今为止,我们没有在高岛附近海域发现v字型远洋船的龙骨。”佐佐木说。
据汉文史料记载,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丽王造舰900艘,其中大舰可载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金方庆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并规定于正月15日动工,限期完成。6月,900艘军舰完工。
当时,造船工业发达的中国江南及沿海地区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区仍在南宋军队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将造船的任务交给技术较为落后的高丽人。一方面,高丽对于造船很反感,认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要求高丽参战,这必将给高丽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让造船技术落后的高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忽必烈强压的任务实属难事。高丽人只得在匆忙间敷衍了事,这些舰船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