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将兵3万,驻军开平,是防备燕王的重要军事力量。燕王举事后,宋忠未敢贸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备通州的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攻取蓟州。居庸关被朱棣攻破,守将率败军归附宋忠。宋忠为调动士气,谎称原来燕王府守卫的家属被燕王杀害了。燕王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让那些士兵的亲属打前锋。原燕王府守卫看到家人没有死,恼怒宋忠欺骗他们,就临阵倒戈。宋忠顿时阵脚大乱,燕王趁机麾军过河,直扑过来。宋忠由是大败,逃回城内,结果城破被捉于厕所内。
怀来击败宋忠,是朱棣起兵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次战斗,斩首数千人,缴获战马八千余匹和大量的军械。更为重要的是,怀来之战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八月,建文帝命老将耿炳文率兵13万征讨燕王。由于朱元璋几次藉故大杀功臣后, 朝廷中已经没有几个能征惯战的武将了,所以尽管耿炳文当时已经65岁了,也只能披挂出征。耿炳文驻军真定,派前锋9000人据守雄县。朱棣探知清楚后,于八月十五日悄然来到雄县。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饮酒赏月,放松了警惕。当发现燕兵时,朱棣的军队已经攀上了城 墙,守军仓促应战。这支部队是南军的精锐,战斗力很强,直到第二天破晓之时,朱棣才攻 占县城,南军全部力战而死。
离雄县50里的莫州,由潘忠、杨松率军驻守。朱棣料定二人会来援救,命千余勇士埋伏在必经之路的月漾桥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带兵来援,见雄县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从水中冒出来,占据了月漾桥。这样前后夹击,南军大败,许多人掉进河里淹死了,潘忠被俘。朱棣乘胜追击,招降了莫州留守的万余人。一天之内,南军损失了3万人马。
这时南军尚有10万人马,驻兵真定,分为两营,列于河两岸,互相声援。耿炳文担心燕军势盛,下令移营合兵。朱棣趁机率军猛攻,南军仓促应战。战斗十分惨烈,最终南军不敌燕军铁骑,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战。耿炳文长于固守,而所率军兵多步兵;燕军多骑兵,擅长野战。朱棣认为耿炳文是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不好对付,担心时间一长,士气低落,遂围城三日后退回北平。
真定一战,南军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如果坚持固守策略,朱棣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然而建文帝对战事甚不满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图从速歼灭燕王朱棣。临阵换将,本是兵法大忌,何况李景隆然而缺乏作战经验,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
李景隆放弃了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通州;自己驻扎郑村坝(北平东20里)。当时朱棣赴大宁寻求救兵,北平守备空虚。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一度攻入城内,然而李景隆却命令等待大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以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经难以攀爬了。守军并没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南军,弄得南军精疲力竭,人心不宁。
第六部分: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崇祯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5)
十一月,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包括能征惯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为增加。李景隆派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迎击燕军,不期两队人马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相遇。后陈晖发现了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朱棣察觉后,命精骑回头迎击,将其一举击溃,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军士气大振,燕王乘势派朵颜三卫猛冲南军。朵颜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右冲杀,搅乱了南军的阵营,然后燕军正面猛攻,占据了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兵回寨。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初战不利,感到难以取胜,连夜拔营南遁,匆忙之中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攻打九门的将士失去主力的掩护,仅两天就被朱棣击败,北平之围始解。
这一战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残兵坚守北平城,面对李景隆数十万大军的攻击而岿然不动,有力地牵制住了南军,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假设北平被攻占,朱棣将面对另一番景象,胜负的天平尚不知会倾向哪边。
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然而朱棣使用了一个小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军救援。朱棣却不与之战,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南军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